VIM_logo_CN

孩子考好成績、做好家務,父母用金錢獎勵孩子,真的好嗎?|親子理財教育

先與大家分享一則故事:

有一天,女兒回到家裡,問媽媽:“媽媽,我考了 100 分,你怎麼獎勵我?” 媽媽很疑惑,為什麼女兒會突然這樣問,因為她從來不會因為孩子的成績好,就給女兒獎勵。

女兒說,自己的同學們考好了都有獎勵,為什麼自己卻沒有。媽媽就告訴女兒:“你考得好,媽媽很開心,但是我沒有想過給你什麼獎勵,因為學習好,本身就是最高的獎勵。”

 

就如上面的故事,很多父母並沒有對孩子實行「獎勵」的機制。

但是,也有許多父母為了要鼓勵孩子自動自發去完成一些任務,就會使用「獎勵」激發孩子。比如,孩子若考得好,或者是完成了所吩咐的家務,那他們就會給孩子獎勵,希望孩子在未來也能夠繼續地考好成績、做好家務。

一些父母會讓孩子以「勞力」換取「獎勵」,為了讓孩子知道,世界上是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情。另一些父母以金錢作為獎勵,讓孩子認識到賺錢的不容易,好讓孩子會珍惜自己用勞力所換來的金錢,不會隨意亂花,能夠建立一個良好的理財觀念。

培養孩子良好的理財觀念
 

但是,父母在實行這些獎勵機制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孩子長大後會不會成為“金錢的奴隸”,成為見錢眼開的人?

我媽媽本身是不支持,也不實行獎勵機制的。她覺得獎勵機制會讓孩子培養出一個很不正確的態度:無法認清自己的本分,就算是做自己本來就應該做的事情,都會想要有回報。

更糟糕的是,孩子會培養這種觀念:「做家務是媽媽的工作,所以我幫助媽媽做家務,媽媽必須支付我“薪水”。」然而,家務本來就是一家人的責任,而不是媽媽一個人的工作。

所以在這篇文章中將會分析以金錢作爲給孩子的獎勵是否真的有效和其他替代方法,當中内容包括:

  • 分析以錢作爲鼓勵的有效性
  • 是否能夠獎勵孩子
  • 除了錢以外的替代方案

父母以金錢作為給孩子的獎勵,真的有效嗎?

 

學習本就是讓孩子去探索這世界,學到知識,對未知、沒接觸過的事情有了解;讀好書,孩子未來的視野也會更廣闊,將來擁有選擇的權利;而家務活,能讓孩子更好地體驗自己是家庭的一份子,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與責任心。做家務是一種生活技能,它能培養孩子的生活能力,以後要做家務活,他們知道如何去做,不依賴他人。

而金錢獎勵會讓孩子認為自己是“被迫”做家務,學習也不再是了解未知事物,反而變成一種“任務”。這也是大多數人不鼓勵給予孩子金錢獎勵的原因。

媽媽給予孩子金錢作為獎勵
 

沒有人天生會做爸爸》書中提到,如果父母用金錢獎勵孩子,孩子的勞動不會以“責任”為前提,學習也不以“探索、求知慾”為動機。當父母的獎金不能吸引孩子時,就會拒絕勞動和學習,這不利於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學習精神、興趣建設等等。

教育學者,尹建莉在《自由的孩子最自覺》書中講道,不要用物質獎勵刺激孩子的學習興趣。雖然物質獎勵在短期內會提升孩子的積極性,但很快就會因為缺乏內在動機使進步停滯。

意大利教育家,瑪莉亞·蒙特梭利(Maria Montessori)也表示,獎賞只會誘使兒童勉強去做非自然的努力,這些行為只會妨礙孩子們的自然發展。

難道金錢獎勵是錯的嗎?父母完全不能獎勵孩子了嗎?

 
 

在這之前,你必須了解到,獎勵本就是一種認可。適時地給予孩子獎勵,會鼓勵他們維持現狀或做得更好。例如當孩子做了家務,把桌子收拾得非常乾淨且整齊,家長會以獎勵來表示對孩子的一種認可,鼓勵孩子下次也繼續把桌子收拾得跟現在一樣整齊。

蘋果橘子經濟學》又名Freakonomics的作者、芝加哥大學教授,史蒂芬·都伯納(Stephen J. Dubner)做過一個實驗,發現對於小學生而言,獎杯比金錢更具備激勵效果。所以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可以用金錢以外的東西作為獎勵,激勵孩子的幹勁。

但對中學生來說,金錢獎勵的效果可能更好。哈佛大學的教授,弗萊爾的一個實驗發現,得到金錢的孩子,不但沒有浪費金錢,他們知道這錢來之不易,反而會減少在娛樂、遊戲、零食、衣服等方面的開銷。由此可見,中學以後,父母可以適當地用金錢激勵孩子

給予孩子金錢獎勵
 

從這些實驗中,可以發現物質激勵孩子本身並沒有問題。但更重要的是,教給孩子正確的理財觀念,並加以引導。這樣就算偶爾給予孩子金錢獎勵,孩子也不會把它花光,而是把錢存起來或理智消費。

如果不使用金錢獎勵孩子,父母還能如何更有效地給孩子獎勵呢?

 

#1 精神獎勵

 
 

羅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愛德華·迪西(Edward Deci)建議,想要刺激孩子的”內在驅動力”,就是讓孩子覺得”我能做到”。

當孩子把一件事完成得很好,或孩子很努力做一件事時,父母可以給孩子語言上的獎勵,如:表揚的話語、一個滿意的微笑、一個溫暖的擁抱。有時簡單的精神獎勵,就能起到比物質上更好的效果。

切記,稱讚或表揚的方式要具體。父母不要說 “你好棒”,要把稱讚具體化,例如“你已經會自己穿鞋了,好棒” 等等。

 

#2 以 “小事” 為獎勵

 
 

父母有時可以給孩子一些小獎勵,比如帶孩子去動物園、遊樂園等等。你應該要知道除了玩具、糖果以外,孩子喜歡的是什麼。也許孩子喜歡好看的貼紙,或是玩拼圖,這些都可以作為小孩的獎勵。

史丹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馬克·萊普提倡,當孩子表現好的時候,可以來一頓慶祝晚餐來代替金錢獎勵。萊普說過,“感覺自己很棒的那一刻本身就是一項莫大的獎勵。”

 

#3 獎勵努力的過程,不獎勵結果 

 
 

哈佛大學教授,弗萊爾曾做過一個實驗。第一組,要求孩子考到高分、比賽得第一名等才能拿到獎勵;第二組,只要孩子讀完一本書、按時上學、認真做題,就能得到獎勵。

結果發現,第二組孩子學習成績有了快速、顯著的提升,而第一組孩子的成績沒有任何變化。這實驗證明,針對孩子所付出的努力,再給予獎勵,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付出的努力已得到肯定,從而更相信自己能完成每一件事。

舉個例子,你發現孩子會多花30分鐘複習老師教的知識,所以考試成績有所提升。那你應該獎勵孩子,並告訴他獎勵的原因,是因為他多花30分鐘的時間複習,而不是因為他考了好成績。

獎勵孩子的同時,別忘了這些事!

 

#1 培養孩子的理財意識

 
培養孩子的理財意識
 

父母可以給孩子準備一個儲蓄罐,讓他們可以妥善保管自己的零花錢。大一點的孩子,可以讓他們開始學習使用6個罐子存錢法來存錢。父母需要教會孩子正確的理財觀念,或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定期存款、保險又有什麼作用、被動收入有哪些等等。

除此之外,父母還要教導孩子分清「想要」和「需要」,讓孩子辨別購買的原因是需求還是欲望,這樣未來能減少過度消費的誘惑。

越早培養孩子的理財觀念,正確的金錢觀就越能深植孩子的想法中。在培養孩子的理財觀念時,父母也要以身作則,成為孩子學習的榜樣。這樣教導孩子時,才更有說服力。

 

#2 讓孩子參與獎勵規則的制定

 
 

制定獎勵規則時,不防先問問孩子想要什麼樣的獎勵。你可以多聽聽孩子的想法和意見,這樣獎勵計劃執行起來才更有效。

當孩子的好習慣建立起來後,你也要提升獎勵的難度、減少獎勵的次數。如果讓孩子覺得贏取獎勵非常容易,那這件事就沒意思了。

 

#3 兌現承諾

 
兌現承諾
 

獎勵要及時,說到就要做到,不及時的獎勵會降低孩子的積極性和自尊心。

舉個例子,你發現當孩子學騎腳踏車時,一直跌到,但他沒放棄,爬起來繼續練習,直到他會騎為止。因為孩子的堅持不懈,你答應孩子會請他吃大餐,你就必須說到做到。假如因為臨時有事,不能履行承諾,也需要跟孩子說明緣由,然後第二天兌現之前的承諾,陪孩子吃大餐。

簡單的兌現諾言,是對孩子的一種尊重。未兌現之前說好的獎勵,會讓孩子認為你在信口開河,以後也不會把你說的當一回事,更不會相信你說的任何承諾。

獎勵是一種輔助,愛和陪伴才是最好的激勵

 

意大利教育家,瑪莉亞·蒙特梭利(Maria Montessori)說過,沒有一種教育方法是完美無缺的,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孩子的成長、精神上的富饒,比獎勵帶來的物質豐裕更勝一籌。

陪伴孩子
 

在孩子的成長中,獎勵只是一種輔助,父母的愛和陪伴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激勵。答應過孩子的每一份獎勵或承諾,都需要認真對待,這樣孩子會覺得自己被尊重,更用心的做好每一件事。

如果要實行金錢獎勵,就必須教會孩子正確的理財觀念,這樣孩子未來會有自己的積蓄,也不會胡亂把錢花在自己不需要的物件上。

假如身邊有新手父母或者有孩子的朋友,記得分享這篇文章給他們,讓他們選擇合適的方式獎勵孩子吧!

如果想學習更多理財知識,歡迎參與我們的課程,幫助你擺脫財務束縛,實現快樂人生!

 

免責聲明

此文章內容僅作為教學、分享及參考的用途,而非專業的投資建議。由於個人的情況及需求不同,你可以聯係價值思維或咨詢你的理財規劃師以取得專業的建議。

分享此文

熱門課程《理財投資必修課》

一生當中你只需要學一次的《理財投資必修課》!
學會管理財富的方法,了解增加存款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