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M_logo_CN

收入高就代表財務自由?財務自由的5個迷思

達到財務自由,實現理想生活,似乎已經成為每個人的人生目標。

我們也經常從網絡和媒體上看到各種財務自由的真實例子:

某某4年前花了6萬人民幣買了1千萬個狗狗幣,4年後6萬人民幣變成2550萬人民幣,瞬間一步登天財務自由;

某某輟學創業,現在成了上市公司的CEO,身家翻了何止百倍千倍;

某某抓住了直播帶貨的風口,天天爆單,每天賺進上萬塊收入。

在別人的世界,財務自由好像很簡單。隨隨便便投資、創業,錢就能源源不絕地流進來。

正是因為這樣令人崇拜的神話,很多年輕人開始對「財務自由」產生錯誤觀念:在最短的時間內,憑著不同的手段賺進大把大把的錢,就是達成財務自由的方式。

「快」的成功模式讓人不知不覺陷入急於求成的盲點,以為「賺到錢 = 財務自由」,甚至認定投資越多,投資的回酬越高,越能在短時間內翻倍帶來財富,忽略了背後的風險和許多不可抗拒的因素,反而距離財務自由越來越遠。

今天這篇文章,為大家整理了5個財務自由的迷思和相應的解決方法,希望給大家帶來一些思考,排除迷思,更快達到財務自由,自主人生的目標。

內容目錄

迷思一:收入高就代表財務自由

 

收入高就代表財務自由

 

月收入一萬塊 vs 月收入三千塊,誰更快達到財務自由?

相信很多人都會說:月收入一萬塊的。人們經常把收入和財務自由掛上等號,認為只要收入高,賺的錢足夠多,便越容易實現財務自由,甚至由此延伸「只有高收入人士才有辦法實現財務自由」的想法。

事實上,高收入確實能加快財富的積累,前提是,這些賺到的錢都能安心留在口袋裏。

A先生月入一萬塊,但每個月都只能存500塊;和B先生月入三千塊,每個月卻能存上1500塊,並將這筆錢投入會錢生錢的資產中,套上複利的法則,B先生達到財務自由的速度會比A先生快。

我想說的是,月收入數字再漂亮,假如一味花錢如流水,追求高消費的生活水平,其實並不能讓你變成有錢人。

我們應該關注的,是如何有效運用所賺到的錢,放在增加資產上,讓這些資產替自己創造被動收入。等到擁有足夠多的被動收入支付日常開銷,就能達到財務自由。

迷思二:投資越多越能實現財務自由

 

投資越多越能實現財務自由

投資越多越好,回酬越高越好?

有種說法是只要把賺到的錢都拿去投資,財富累積的速度就會加倍。

特別是現在投機炒賣的風氣很盛,一夜致富的神話常常都有。很多人為了賺快錢,投資在高風險的金融產品,期望自己也能在短時間內變得富裕。

事實上,這種做法和賭沒兩樣。一夜致富的神話確實存在,像這篇文章一開始就說了,有人投資狗狗幣賺了上千萬人民幣。但別忘了「倖存者偏差」:我們看到的是一小撮人的成功,背後因投機炒賣傾家蕩產,差點活不下來的例子數不勝數。

投資不變的定律是:高回酬往往伴隨著高風險。當你把錢砸在高風險的投資產品上,就要有隨時賠光的心理準備。

我的做法是進場前先做好投資功課,挑基本面良好的公司,同時做好資產配置,絕對不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把投資的風險降到個人可以承受的程度,安心地讓錢為你工作。

迷思三:財務自由是提早退休和不再工作

 
迷思三:財務自由是提早退休和不再工作
 

很多人把財務自由當作人生奮鬥的終極目標,只要財務自由,就可以提早退休,不再為了三餐奔波工作,每天睡到自然醒,生活從此自由自在。

當然,當你的被動收入足以支付日常開銷後,確實不必再為了生活而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但不代表人生到了財務自由就是終點,無法再更進一步。

在馬斯洛人類需求金字塔(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自我實現是人類追求的最高需求。所以我們看到已經90歲高齡,坐擁超過千億美元身家的股神巴菲特,最有條件退休在家悠閒過日子,卻依然每天到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上班,持續為公司、為股東創造價值。

財務自由之於巴菲特,和許多成功人士,只是讓他們可以自主選擇想要做的事情。而工作再也不是賺錢的工具,反而是創造價值、體現自我價值和認同感,找到人生存在真正的意義。

所以,我們應該解決的是不喜歡工作的根本原因,而不是利用財務自由來逃避工作。

財務自由實踐版》作者Roger Ma,原本在高薪的投資銀行上班,但他發現這份工作與生活型態根本不是自己想要的。

被裁員後,他開始往自己感興趣的領域發展。雖然薪水較低,但卻是真正適合自己的職業。後來,作者也在這份適合自己的職業上取得更大的成就,薪水也比之前來得更高了。

由此可見,當生活模式與工作形式都是自己向往時,我們才能持續專注和提升本業,並讓專業帶來更多財富,形成一個良好的循環。

迷思四:多重工作更快實現財務自由

 
迷思四:多重工作更快實現財務自由
 

當你有了更多收入,你離財務自由也越近了?

這個説法本質上沒錯,事實上卻只是在利用時間換金錢。而且,當你什麼都想做,什麼都在做,最後只會失去專注努力的方向,什麼都做不好。

這也是許多人會陷入的「窮人思維」,習慣用時間來換取金錢。認爲只要付出的時間夠多,就能獲得更多的回報。

但,人的時間、專注力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多工任務」的工作模式只會無止盡消耗你的精力,能帶給你的財富其實不多。

朋友的律師樓來了一位名牌大學的法律系畢業的實習生,小婷。為了爭取在年輕時賺到大錢,小婷白天當實習律師,下班後還兼職網賣,經常忙到三更半夜,睡眠嚴重不足。

結果,白天實習時,小婷無法集中精神完成被指派的任務。晚上加班處理網賣的訂單,還常常不小心出錯單、寫錯郵寄地址,接連收到不少差評。

3個月實習期後,小婷的考評極差,沒能順利通過實習考核,只能重新再找其他律師樓實習,繼續拿著實習的低薪水。同時得繼續兼職網賣來維持生活,陷入了多工任務的惡循環,兩邊都做不好。

擁有多重工作和收入,有時不但不能讓你變得有錢,還可能陷入被時間追著跑的怪圈,甚至失去自我增值和休息的時間。

所以,想要提高收入,關鍵不在擁有多少份工作,而是「提高自己的時間價值」,努力提升自己的技能、能力,讓你的時間變得越來越值錢,才有辦法用更少的時間,賺更多的錢。

迷思五:財務自由得存50%以上收入

 
迷思五:財務自由得存50%以上收入
 

儲蓄是理財重要的一環,理論上,當你的儲蓄佔收入的比例越高,代表你存下的錢越多,便擁有越多本金,購入可以產生複利的資產,當然就能越早達到財務自由。

所以,越擅長儲蓄的人,越能提早達到財務獨立?答案是不一定,取決於兩大因素:年度支出和投資回酬。

一個人需要多少錢才能達到財務自由?這裡運用簡單的4%法則:

財務自由目標 = 每年消費總額 ÷ 4%(等同每年花費的25倍)

簡單來說,只要存到年開銷的25倍(退休時戶口該有的存款),就能達到財務自由。

舉個例子,小婷的年開銷是4萬塊,那麼她只需要存到100萬(40,000 ÷ 4%)即可達到財務自由。假如她每個月儲蓄1千塊,投在6%投資回酬率的金融產品上(按公積金平均回酬率),40年後小婷將會存到目標100萬。

如果小婷希望提早退休,一是降低消費,提高儲蓄力度;二是提高投資回酬率,尋找更高回酬、可承受風險範圍的投資產品。因此,存款的比例只是其中一個因素,你不必非得存50%以上收入才能達到財務自由。

相反地,懂得讓錢生錢,打造投資組合,提高投資報酬率,你也能將收入轉化為財富,提早退休,達到財務自由。

總結

 

財務自由沒有什麽讓人一步登天的方法,而是透過提高自身的價值、好好學習理財投資知識來一一實踐。

如果你想要學習更多關於投資理財的知識,達到財務自由的目標,强力推薦你參加我們的綫上課程讓你學會基礎理財,增强你的財商思維!

 

 

延伸閲讀:賺錢也賺自由邁向FIRE財務自由一定要知道的事!| 財務自由賺錢也賺自由

 

免責聲明

 

此文章內容僅作為教學、分享及參考的用途,而非專業的投資建議。由於個人的情況及需求不同,你可以聯繫價值思維或咨詢你的理財規劃師以取得專業的建議。

分享此文

熱門課程《理財投資必修課》

一生當中你只需要學一次的《理財投資必修課》!
學會管理財富的方法,了解增加存款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