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掉一個人最好的方式就是讓他忙到沒有時間成長!越窮與要注意的金錢陷阱

在進入正文前,先做個開放問答題:你覺得時間和金錢,哪個更重要?

對我們這些上班族來説,我們領著固定的薪資,每月固定工作大約22天,工作時長每星期大約40-48小時,本質上就是在用時間換取金錢。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心中必然有一桿秤,那就是金錢的分量比時間還重。這也正常,我們整天忙忙碌碌不就是為了爲了希望攢錢過上有品質的生活嗎?

那麽我們來做個簡單的假設。

小明和小華都是同一所大學畢業,成績差不多,目前同樣從事著銷售的工作,薪水一樣是RM3,000。

小明每天很努力拉客戶,陪客戶吃飯,不斷應酬,參加各種聚會來拓展人脈,每天不到凌晨不回家;而小華同樣也很努力拉客戶應酬,結識人脈,但他總是準時下班,每天無論如何都會預留兩個小時的時間上課以瞭解如何通過網絡銷售,復盤他的客戶人群,去運動,看新聞,花時間研究股票基金等的交易。

你覺得未來誰會更成功?我相信很多人都會認爲是小華。

會選擇上課都是有上進心的人,老師肯定也比小華擁有更高的層次,這已經幫小華篩選出了一批優質的人脈,而小明盲目的參加聚會其實相當於在大海撈珍珠,不是海裏沒有珍珠,而是概率比較低,要付出的時間成本,精神成本更高。

小華通過復盤掌握客戶的心理,通過上課學習新時代的銷售方式,能更精準地捕捉到對產品有需求的客戶,從效率上小華更勝一籌,小華不知會賺錢還會理財,而小華還有時間運動,就從健康來看,小華都遠勝小明。

小明的成長截至於大學時期,而小華則是仍在不斷學習。不成長就是在消耗原有的能量,你認爲20年前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放到30、40年後還適用嗎?你認爲小明和小華誰最容易被淘汰?

因此,廢掉一個人最好的方式就是讓他忙到沒有時間成長。

那麽,怎麽才可以幫我們贏回屬於自己的時間?如何把我們每一分每一秒的價值最大化?

這就是本篇文章的主題,希望和大家分享越窮越要避免的金錢陷阱。

目錄

陷阱1:窮忙

一個紀錄片記錄了當代上班族的生活,一個字總結就是忙。

每周差不多要工作5-6天,重複著早上7點出門擠地鐵,早上9點-下午6點工作,然後周而復始地堵在路上回家。更嚴重點的可能還要面臨加班,午餐、晚餐潦草對付,忙到半夜還要回復老闆和客戶的信息,恨不得一份時間掰成幾分來用。

我們華人常説吃苦耐勞,認爲 “忙” 是一件好事,因爲忙代表著勤奮,代表著越能賺錢,更代表著我們的生活很充實。不過,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其實大家還常常忘記了老祖宗所説的“一寸光陰一寸金,千金難買寸光陰”。

你聼過窮忙嗎?越窮越要忙碌,越忙碌越窮。

《富爸爸、窮爸爸》的作者羅伯特·清崎就提出了一個老鼠圈理論:滾輪上方吊著奶酪,老鼠爲了吃到奶酪只好在滾輪中不停奔跑,殊不知雖然老鼠努力奔跑,輪子看似轉的很快,但其實只是在原地打轉。

如果我們每天忙到連看一頁書,看一則新聞的時間都沒有,沒有時間思考、反思,那麽我們其實和老鼠沒有什麽差別,看起來很努力,每天都很忙,但生活還是原地踏步,沒有實際的進步。

埃克森美孚石油(ExxonMobil)創始人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曾經說過一句話:“整天工作的人,沒有時間來賺錢”。

這句話是不是有些顛覆我們的認知?

其實也很好理解。我們得到一份工作在於我們原本所掌握的學識、技能和經驗,但如果要更上一層樓,我們的技能就必須得到迭代,而迭代的關鍵就在於學習

如果整天忙著工作,一點時間也擠不出來學習,那麽我們的成長必然是停滯的,我們的技能水平和薪資水平必然就碰到了職業的天花板,再繼續工作也只是維持原來的水平,薪資又怎麽可能有所提升呢?

尤其在如今人工技能崛起的時代,像是亞馬遜利用機器人代替人工進行重複性的工作,比如:倉庫載貨、拍貨、分類貨品、自助收銀等,無不表明技能越單一越容易被機器人取代。正如《財務自由之路》這本書所言:“金錢和機遇並不會應需求而產生,而是應能力而產生”。

陷阱2:忙是變相地安逸

一件事情從重複做,在時間的魔力下就會形成習慣。

學習是一種習慣,成長是一種習慣,忙碌也是一種習慣。

如果我們每天很忙,就像一個按部就班的機器人,將逐漸消磨你的好奇心,進取心。因爲學習和成長這件事本來就是不舒服的,它是在逼迫我們走出舒適區。試想想你覺得每天忙碌做著一樣的東西更累,還是逼著自己從0開始學習更累?

從人性上來説,我們的大腦天生就喜歡簡單、穩定且已知的事情。如果跳出自己的熟悉的領域,我們無法預測事情的走向,從而會產生焦慮、退縮的心理。

打個比方,我們會選擇和熟悉的朋友一起去旅行;如果你已經熟悉了每天上班的路徑,就不會冒著堵車的風險繞路上班。簡單而言,一旦我們習慣在既定環境拿出特定的方式應對,那麽我們就不會認爲學習新技巧、新方法有意義,慢慢地我們也會習慣不成長的狀態,所以説麻木地努力是變相地安逸

陷阱3:時間就是金錢

從小到大我們都被灌輸一個道理:時間就是金錢。

這句話的問題在於一旦我們把金錢視為一種晉升機制或激勵,我們永遠都不會滿足。你有了100塊,你會渴望你還能繼續賺1,000塊、10,000塊,對金錢的渴望只會不斷增加。因爲金錢是有形的事物,肉眼能直觀感受錢的價值。所以我們常常會說趁年輕趕快賺錢,因爲未來還有很多時間享受生活。

但是哈佛商學院助理教授、行為科學家灰蘭絲(Ashley Whillans)認爲這個 “未來” 可能永遠不會到來。因爲錢帶給我們的是即時的獎勵,金錢帶來更好的生活品質,帶來奢侈品,象徵較高的社會地位,所以我們都會不停在 “賺錢——得到獎勵——賺錢” 的圈子中循環。

而時間卻是抽象的,難以量化。我們會關注企業的金錢虧損,個人的金錢虧損,甚至會花大量的時間研究金錢上的虧損,但卻不認爲某一天被占用了2個小時的休閑時間是一種虧損,因爲我們低估了時間的力量,總是認爲未來還有更多時間。

事實上,時間是不可再生的資源,無論貧富,上帝都給很公平地給每個人24小時的時間,過去的時間永遠追不回,但沒有的金錢可以再賺。

因此,灰蘭絲就做了個實驗以佐證她的觀點。

她給 10 個家境相當的參與者選擇要領取折扣金額 USD 5 的省錢優惠券或是 2 個小時的省時優惠券。其中  8位選擇了省錢優惠券,而另外 2 位選擇了省時優惠券。最終實驗結果表明其他 8 位實驗者獲得了 USD 5 的折扣,而利用省時優惠券的實驗者則 2 小時内上門幫人補習賺了 USD 100。

5年後,她回訪了這10 名實驗參與者,她發現選擇省錢優惠券的 8 名參與者依然保持在中等收入的階級水平,而另外 2 名選擇省時優惠券的參與者則實現了逆襲。

她研究了這 10 名參與者的生活習慣發現 8 名參與者都有節約的好習慣,但他們不會花多餘的錢爲自己置辦衣物,更不會為知識付費,一樣經常在各大雜志上翻找優惠券,灰蘭絲還發現他們或多或少都有遲到的習慣。

而另外 2 名參與者在儀容儀表方面卻是乾净正確,很愿意付錢上課、買書、裝扮自己,嚴格守時,對每個時間段應該做什麽都有條理的規劃。

最終,她發現注重實踐的人,家庭收入沒變增加約USD 4,400。

由此可得一個道理:富人花錢節約時間,窮人花時間節約錢。

把時間優先於金錢,往往是最懂得效益最大化的人。因此,資本家早就看透了 “金錢就是時間”的真諦,因爲一切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

如何提高時間效益?

斯坦福大學著名的心理學教授凱利·麥格尼格爾(Kelly McGonigal)在其著作《自控力》中引用了鮑邁斯特的觀點。

他認爲大腦的意志力就和我們肌肉一樣,在劇烈運動後,我們的肌肉因爲一直保持在緊綳的狀態,事後我們會筋疲力盡,意志力也是一樣的,反復使用就會直綫下降,這就證明了一個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如果我們所有的意志力都傾注于工作,神經一直處於高度緊綳,沒有一絲喘息的空間,這不叫生活,這叫生存。

在沒有精力的情況下,我們就會下意識地做一些不費腦的事情,越發抗拒學習。

那麽我們如何重振學習的熱情,在有限的時間内,投入無限的學習中呢?

方法 1:有意識地休息

首先,我想請所有忙碌的人們停下來。檢視一下我們的心理狀態,當你忙碌是你是否會感到焦躁、壓力、疲乏等情緒?而壞情緒的誕生是否曾阻礙你的工作進度?

1980年代後期,美國一群研究人員就模擬了一個辦公環境邀請實驗者進行數據輸入工作。他們發現每半小時休息 3 分鐘的實驗者不僅心率更穩定,連工作準確性也比不曾休息的實驗者高。

接著,他們以手術醫生為研究對象,探討工作中休息是否也適用於高壓環境。研究表明每隔半小時休息 5 分鐘的醫生,壓力激素皮質醇水準更低,而且犯錯的概率也更小,表明了休息真的有助於走更長的路。

因此,我們應該不要接連不斷地工作,否則,我們將失去下一個階段的工作品質和工作效率,這將導致我們犧牲更多的時間補救。

如果有條件我們也可以給自己放一個小假,因爲人生錯過了很難再回來,40 歲的你不可能體驗17歲那般肆意青春的高中生活,60 歲的你可能沒有辦法像 20、30 歲有精力去環游世界。在對的時間休息,能夠讓我們更清楚地體悟人生的每個階段,還可以給我們帶來更多新的思路,換來更多好心情。而這種創造力才能幫我們解決困難,賺到更多的錢。

方法 2:算一算每小時收益率

如果有兩份工作擺在你面前,一份年薪10萬,一份年薪15萬。你會選哪個?

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會選擇更加誘人的15萬。

不過,15萬也許要經常加班,你覺得值得嗎?很多人一定覺得,多出了5萬,3年就比別人多15萬。這不就可以拉開差距了嗎?

不幸地告訴你,你已經掉進了陷阱!

如果我們只會埋頭苦幹,而不尋找解決方法,那做事永遠就只能事倍功半。

兩個小和尚每天都要為各自的寺廟去山下打水。一個小和尚很勤勞,每天都跑好幾趟去打水。而另外一個小和尚很“懶惰”,每天只打一趟水。

有一天,“懶惰”的小和尚不再下山了,勤勞的的小和尚感到很奇怪。跑到對方的寺廟一看,才知道,“懶惰”的小和尚每天只打足夠寺廟的人喝的水,閒暇的時間,他用來挖井,一勞永逸。

其實,空閒時間也是工作 “收入” 的一部分。

如果你不斷加班,只是讓自己收入的每分每秒都在貶值,收入和付出不成正比。那個領著年薪十萬的人,因為不用加班,有更多空閒時間,拿去增值自己,從事自己感興趣的東西、看書、上課、結交更多優質的朋友,反而帶來更多收益。

因為時薪才是一個人的價值所在,能幫大家更瞭解自己的財務狀況。說白了,公司就是買大家的時間來替他工作。

請你拿出計算機,計算一下你每個月賺多少錢,每天工作多少小時,每個月工作多少天。按照每個月的薪水除以(小時乘每月工作多少天)的公式得到答案。

這樣算下來,你一小時能掙多少錢呢?

假如說,我們一個小時可以賺到20塊錢,那要賺到這筆錢除了打工、加班,還有沒有其他的答案可以讓你一個小時賺到這麼多錢?

因此,千萬不要成為年薪上的富人,而成為時薪上的窮人。

財富並不僅僅取決於金錢,更是關乎於你的人生體驗。除了賺錢,賺出來花錢的時間,也是成就的一個標誌。

方法 3:時間會計簿

拿出一張紙和一支筆,左邊寫下你在空閑時間時會進行的活動,例如志願服務、社交活動等,右邊寫下導致你缺乏時間的活動。

舉個例子,花費大量時間研究一樁最終被證明很糟糕的買賣,或者在網上為購買少量消耗品而進行研究,這些都是我們浪費時間的方式。

這個方式被稱爲時間會計簿,就像一個會計師記錄財務賬目一樣,需要努力平衡收入和支出。

通過直觀地看到哪些瑣碎的活動浪費了我們的時間,從而衡量哪些活動真正對我們有意義。這樣一來我們能夠更清楚地看到時間的價值,從而更好地管理和利用我們的時間資源。想像一下,如果我們把節省出來的時間價值量化為投資回報,當我們將這些時間投資在更有價值的事情上,,這些投資將會利滾利,在日積月累之下,成為我們的時間財富。

方法 4:安排優先次序

我曾經的同事認爲工作都是老闆安排下來的,我們照做就是了,所以也不在意哪個工作比較有價值,哪些工作是不太重要的,久而久之他的時間似乎被永遠做不完的瑣事占滿。

其實沒有所謂的時間管理,只有自我管理。

每個人的時間都是一樣的,如何在同樣的時間内做出更多成功,就取決於我們是否會規劃事情的輕重緩急,優先次序。

很多人常常會有一種逃避心理,把困難複雜的工作往後放,能拖則拖,而簡單的事情挪前,往往會因爲我們不想面對困難的心理反而占據更多時間來處理簡單的事情,到最後我們常常會錯估時間,導致自己不得不加班延時完成工作。

美國著名的商業演説家布萊恩‧崔西岑把困難的任務比喻為青蛙,并説明 “如果你每天早上醒來做的第一件事是吃掉一只活青蛙,那麼你會欣喜地發現,在接下來的時間裏,將沒有什麼比這更糟糕的事情了”。

這句話的意思是青蛙無疑是醜陋且惡心的,我們會對它產生抗拒,你越拖拉,一直盯著它看,會越反胃。但是如果我們每天一開始都把最困難的任務做完,那麽接下來的時間我們就高效愉悅地度過,因爲最困難的坎已經邁過去,這回給我們的大腦反饋一種成就感,從中汲取能量,之後的工作也能夠漸入佳境,因爲80%的收穫來自於20%的行動。

所以,在正式開始工作前,花5分鐘制定你的工作計劃,明確你所有的任務後,找出最關鍵任務(青蛙),聚焦於你工作所必須達到的成功,放棄或將瑣碎的重複性工作交給實習生,然後根據計劃的優先級全心全意的處理。千萬不要小看這5分鐘的時間,它可以讓我們在行動時節省10倍的時間。

方法 5:注重輸入

工作其實是在不斷輸出的過程,但如果你想要在工作上得到晉升的機會,我們還要有所輸入。因爲“選擇決定命運,認知決定選擇,學習決定認知”。

我們來做一道選擇題:得到1000萬現金,和擁有賺到1000萬的能力,你會選擇哪一項?

我想大部分的人會選擇1000萬的的現金。畢竟,後者在擁有能力之後,還需要付出勞動和努力,而前者可以馬上得到。有了1000萬的現金,我們不就能夠進行各種商業性的佈局,分散投資,用錢生錢,獲得更多盈利嗎?

兩種選擇都沒有絕對的對錯,但如果我們理性地看待這第一個選擇,你認爲我們對金錢的認知是否能好好地運用1000萬呢?

根據美國的一項調查,近20年來,大多數頭獎得主在中獎後的5年內,幾乎都會因為揮霍無度等等原因,最終變得窮困潦倒,中獎者破產率每年高達75%,也就是說每12名中獎者當中就有9名最後都會破產。

究其原因是我們沒有把控這筆錢的能力,沒有財富認知上的升級,無論給我們多少資源,最終都親手將一切毀掉。

曾經風靡全美國的連鎖超市不是Costco,Target,沃爾瑪,而是一間叫A&P大西洋與太平洋茶葉公司(Great Atlantic & Pacific Tea Company)的超市。這家公司成立於美國内戰前,產業價值9,000萬美元,由哈特福德(Huntington Hartford)繼承。

然而,在繼承了全球最大一筆資產的70年後,哈特福德於1992年在紐約宣佈破產。間中,他試過置業投資、辦美術館、舉辦劇院演出等等,但是這些不但沒有幫他賺到錢,反而還讓他虧了幾百萬。

主要原因是他毫無經商之道,卻又不肯學習,不願意吸取經驗,所以才説我們永遠賺不到認知以外的錢

因此,第四項給大家的建議是持續給大腦輸入,利用碎片的時間聼博客、看新聞、讀幾頁財報、閲讀財商相關的書籍,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

而吸收知識,其實就是在給你的人生打造一個金庫。當你的知識足夠多,你的視野、認識層面就會拓寬,競爭能力得到提升,也更容易開拓新的機遇和發展前景。也因為技多不壓身,我們將得到更多的選擇權,為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當你將學習作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你會發現它不僅僅是為了應對眼前的問題,更是為了投資未來的自己。這樣的投資是長遠而持久的,它將為你帶來更多的收益和成就感。

總結

總而言之,金錢不是目的,而是讓你自由的工具。真正富有的人,是可以自由支配時間的人。

就算再忙,每天鍛煉、讀書一小時,跟每天躺著玩手機一小時相比,也許短時間內看不出不同,但時間長了,一個人的身體素質、談吐、氣質和思維會不斷和他人拉開差距。

免責聲明

此文章內容僅作為教學、分享及參考的用途,而非專業的投資建議。由於個人的情況及需求不同,你可以聯繫價值思維或諮詢你的理財規劃師以取得專業的建議。

延伸閲讀

分享此文

熱門課程《理財投資必修課》

一生當中你只需要學一次的《理財投資必修課》!
學會管理財富的方法,了解增加存款的秘訣!